中查找"寻找家园"更多相关内容
中查找"寻找家园"更多相关内容
- ·上一篇文章: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堡庄
- ·下一篇文章:雪满山中高士卧 ——记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
寻找家园
认识寿伟算来有二十多个年头了。
起初,对他不是太了解,只是知道他在家乡的种子站工作,后来为稻梁谋一直漂泊在外。但无论境遇如何,他都一直如痴如醉地热爱着诗词。搞诗社,办文人雅集,出诗刊、诗集,而且真的弄出了大名堂——他的老家芦沟镇,现在已成了“中华诗词之乡”,不免让人有点瞠目,而且他们的活动不断,诗词爱好者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。要不是我亲眼目睹,我还真有点不信。
那次我有幸采访“中华诗词之乡”验收组对芦沟镇的验收,镇里的学校、工厂、农家、机关单位,到处弥漫着诗词的芬芳!在一个许多人推崇物质至上的年头,竟然还有这样的氛围,让人觉得不可思议。而寿伟便是其中的骨干。尽管他在外地打工,但只要回家,总是会组织诗词雅集之类的活动。这对于游子寿伟来说,他的老家,既是他物质层面上的家园,更应当是他精神层面上的家园。在这个家园里,他长成了魁梧的汉子;在这个家园里,他的血液里面融入了诗词的成分;在这个家园里,他有一种真正的归属感。
扯得有点远了。还是回到他的集子上来。
旧体诗词,我是门外汉,但我读寿伟的旧体诗词,只是觉得很美。在他的旧体诗词中,山水诗词占了很大的比例,也是我最为欣赏的。景美,境美,景象美,不经意间还常有哲理蕴含其中——这当是另一种美。比如他咏家乡的双湖公园:“一桥剖得双明镜,尽照游人上画屏”,一个“剖”字,意境全出。再如《桂林象鼻山》:“玄天一象到此间,两眼望山不知年。低头长饮漓江水,陶醉人间不忍还”。形象、传神,把静态的象鼻山写活了。再如《登泰山十八盘》:“不乘索道力登攀,跃上葱茏十八盘。昔日诗仙如畏惧,安留名句在斯间”。我觉得这首诗,应该说是以哲理见长,而且是在不动声色的叙写中将哲理融汇其间。
如果说他的旧体诗用一个“美”字来浓缩,那我想用一个“真”字来评价他的新诗。乡情、爱情、亲情、友情、同事情,在他的笔下素朴而又真挚。这首《想你的时候》:
爱,在边远的小径上独走
脚下的路躺向远方
一行足迹系住思念的码头
想你的时候
爱,在冷漠的酒店里忧愁
杯中的酒将黄昏醉透
一种苦涩锈满感情的歌喉
想你的时候
爱,在淡泊的月夜里消瘦
过去的往事汇聚窗口
一颗心与你在窗台上握手
想你的时候
爱,以为苦苦甜甜的情
说不透 说不透
想你的时候
你的妖妖娆娆的身影
撵不走,撵不走
一唱三叹,循环往复,把一腔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。再看这首《提起韭菜》:
当阳光温情地挥洒时
奶奶已走过冬季
开始收割一茬茬鲜绿的希望
奶奶的姿势很吃力
我看到汗珠从他的下颌坠落
滴在盛开的菜花上
我为奶奶戴上麦秸草帽
遮住她瘦小的身体,奶奶
用衣襟兜住我采集的菜花
说要腌在陶罐里
让我日后品尝
由韭菜想到了自己的奶奶。“故园的菜地”“麦秸草帽”“年迈的镰刀”以及奶奶“吃力的姿势”,都成了作者记忆里最美好但也是最伤感的记忆!
如果要说风格,我觉得寿伟的新诗应当归入自然、清新、流畅的传统一路。当下诗坛,有人对这样的风格不入眼,认为缺少创新和探索,不够前卫、大胆,我倒不以为然。那些古里古怪让人看不懂的诗,不读也罢。
最后再来说一说寿伟的散文,我还想用一个字:“悟”——光从那些标题就可以看出来:《氤氲情致》《新年随想》《感受淡泊》《感悟文学》《感受音乐》《审视》……哪怕写名山大川,写童年趣事,写春雨秋风,作者都把自己的“悟”字包含其间。可以想象,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情形:该是结束了一天的忙碌,坐一盏小台灯下,一杯清茶,一支香烟,时而奋笔疾书,时而停笔沉思……我想,一篇文章因为有了作者的“悟”,而更多了一份深度,因为有了作者“悟”,而更多了一些“我”自己的东西,因为有了作者的“悟”,而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思索和回味……
这是一个寻找的年头。
当然,我也愿意和寿伟一起去寻找那片“家园”。
Tags:
作者:本站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 无关!
评论摘要(共 0 条,得分 0 分,平均 0 分)
查看完整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