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查找"从乡间草屋到都市家园"更多相关内容
中查找"从乡间草屋到都市家园"更多相关内容
- ·上一篇文章:盐阜大众报:建湖精准服务项目建设
- ·下一篇文章:码 头
从乡间草屋到都市家园
提到变迁,我的脑海里闪现诸多的变迁情景,最突出、最深刻的,当然是亲身经历四次住房的兴建感悟与乔迁之喜。
茅草土屋
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,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,原来的小矮草房无法住人。夜晚透过屋面能看星星,芦柴笆的墙上用粘泥糊着挡不住风,冬天实在难以抵挡刺骨的寒冷,父母决定自己动手垒砌一座新屋。
父亲的劳动强度是最大的,除了白天的集体出工外,为造房子准备材料,没钱买砖头,就起早带晚地罱泥,利用老家河对岸冬闲的集体打谷场,人工用泥土做“土脚”(一种垒墙体的土坯砖)。特别是将河泥与碎稻草调和拌匀,需要人工踩,父亲总是带头卷起裤腿,光着脚丫,冰冷的泥土有点“咬人”,为了早日住上新房,一家老小开心而起劲地劳动着,尽管天气特别的寒冷,但是心里还是很暖和的。
准备屋面的草是从小麦秸秆堆上,一把一把地选出来,再有就是将在荡滩上割回来的芦柴,切成二尺长的短柴干,便于做屋檐口和屋山头成型。虽然屋面的手戳破了,身上满是灰尘,但是我们很开心地跟父母一起,参与家园的建造,享受着美好的劳动过程,感受着家庭的温馨。
一座厚土墙的大草屋建成了,真的是寒暖夏凉,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,有了记忆中的第一个新家。
砖瓦新房
八十年代初期,随着我们兄弟几个长大,到了结婚成家的关键时期,眼见着几个大汉子树在家中,曾经的“大草房”已经过时,再次的建新房是必须的大事。
那时,三弟刚学木匠手艺,四弟正在读书,刚参加工作几年的我,跟父母一起先是筹建新的三间两厨红砖青瓦房。冬闲时节,父母亲到芦荡里割柴划草,再运到窑厂去换回红砖,又到小土窑上去换青瓦,用了两年多的时间,才将所需的各种材料筹齐,请左邻右舍的亲朋帮忙,崭新的三间两厨砖瓦房建成。
又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,加之三弟已出师挣钱,父母承包的责任田收成也很好,我也有自己的工资,家里有了余钱,直接到大窑厂去装运砖头和青瓦,融汇一家人汗水的又一座新房建成了,与前年新建的连成一排,很有气势的大建筑,令周围邻居好生羡慕,纷纷竖起了大拇指,齐声赞道:“芦柴杆子成把硬,众人划桨开大船。”
勤劳俭朴的和睦农家,齐心协力地共建家园,真正走上了阳光的幸福大道。这两幢亮堂的新瓦房,自然成了我们庄上的亮点,也成了我们兄弟的结婚新房,更是添丁增福的温馨港湾。
新村文苑
第三次的建房,是在我调到镇中心初中工作期间,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很浓,政府为了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,专门划拨一块集体土地,为部分急需住房的教师建设“教师新村”,我们的三口之家,有幸成为第一批集镇楼房的“教师新村”成员。
建房期间,我们两口子利用节假日和早晚时间,从地基杠土到室内装修,从室内清理到家具添置,真的是一点点、一件件、一项项地逐个亲力亲为,那份辛劳与汗水,换来的是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;那份开心与幸福,伴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浓浓喜气,在喜庆的鞭炮声中迎接新春佳节,让我们的父母住上楼房,享受欢乐的晚年生活,大家庭沉浸在其乐融融的幸福中。
集镇上的“教师新村”,是新一代腾飞的吉祥福地,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,夜以继日的刻苦求学,他们从这里升入高中、考入大学;满怀理想的奋力拼搏,他们进入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,成为新一代建设国家的栋梁。“教师新村”的家,曾经的文化学苑,如今成了我们家在故乡的亲朋团聚中心,成了我们大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大本营。
都市家园
时光飞逝,在上海工作几年的儿子,因受住房限购的条件阻碍,看着飞涨的上海楼市干着急。转眼已到2015年,终于迎来喜事连连,随着工程师的职称评定,很顺利地在上海入了户籍,也就有资格购买新房了。
2016年的春天,儿子与我们一起共同在上海市区内,有了属于我们家的一个安身新居,值得大赞的是儿子独立设计和全程监理建设,所有的设计样式先在电脑上模拟呈现,所有的设备全都是网上订购,那种高效的节奏、高质的性价,大家都十分满意,以最新的理念营造时尚的家园,让我这个老顽童大开眼界。
在世界大都市——上海无数家庭组成的璀璨银河中,也有来自江苏建湖的一颗星,有了属于我们的一家灯火,有了链接世界的大窗口、大平台,真的很幸福。相信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我的父母,在天堂一定保佑我们这个大家庭,更加繁荣昌盛、幸福美满。
我爱我们的家,爱我们这个与时俱进、蓬勃发展的家庭;我们更爱中华大家庭,爱我们这个日新月异、百年复兴的大中华!
Tags:
作者:陈以忠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 无关!
评论摘要(共 0 条,得分 0 分,平均 0 分)
查看完整评论